2025年4月17日,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系列研学活动”迎来重磅学术讲座。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贾国平先生应邀作题为《自然声景的诗意表达》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吴晓勇主持,行知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学院师生共同聆听了这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贾国平教授对受邀参加此次讲座表示感谢,并通过分享个人的音乐学习经历,谈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对当代音乐创作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受到西方音乐体系的深刻影响,从学习钢琴、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到和声、作品分析等高级理论,多是基于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脉络。然而,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古琴这样的乐器所承载的独特音乐文化与审美,在教育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讲座开篇聚焦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观”。贾国平教授以古琴曲《流水》为例,解析古琴“滚拂”技法模拟流水声响,生动地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从潺潺溪流到汹涌江河,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以自然为灵感源泉,通过独特音响表达自然万象的高超技艺。通过分析琵琶曲《寒鸦戏水》、古筝曲《粉红莲》等作品,来说明记谱与实际演奏之间存在的差异。对比西方十二平均律体系下的标准化记谱,强调传统音乐中“活的声音”对当代创作的启示:“我们的教育不应仅停留在文献层面,而需深入音乐本体,挖掘传统中未被重视的音响可能性。
讲座中,贾国平教授以“自然声景音响形态的生成、聚焦发展与转换”的创作理念,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创作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特点,赋予传统以当代生命力,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性”表达。如古筝曲《葬花吟》中突破传统演奏技法,以两弦之间采用细木棍震颤琴弦模拟“花谢花飞”的意象,并融合“虚按音”等传统音色,在乐音与噪音之间开拓新的表达空间。作品《雪江归棹》中运用二胡“上下滑音”模拟划桨动作,《万壑松风》聚焦松涛声景的音响形态,将自然声响转化为音乐结构的核心元素。在《聆籁》中,他通过听泉、听雨、听风、听雪四个部分,以交响乐队的声响刻画江南园林四季自然声景,实现自然与人文意境的完美融合。作品《万古江河》,以河流为隐喻,展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更以古筝与竖琴的对话,象征中西文化的交融,展现中国音乐的当代生命力,让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贾教授认为,中国艺术是在“继承中创新”,区别于西方“断裂式”的现代性追求,当代音乐创作应扎根传统文化精神,而非简单移植。传统不是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当代音乐语汇的创造过程。要在深入学习本土音乐传统和了解西方的作曲理念之后,通过思考,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
讲座尾声,贾国平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晓庄学子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时对当代音乐作品如何进行阐释?以及关于传统与现代音乐的认知、接受度等方面的疑问,激发了同学们对当代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思考。吴晓勇院长总结指出,贾教授的作品呈现了中国音乐的深层美学,更启示教育者在师范人才培养中应当融入“传统活化”与“跨文化视野”,为音乐教育注入新的内涵。
贾国平教授在音乐学院期间还对音乐学院中青年博士教师进行辅导,老师们将自己在申报课题、创作以及教学中的思考与困惑与贾教授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讨论。贾教授对老师们的问题逐一解答,并对我院教师们的学术与科研热情表示赞赏,鼓励大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
本次讲座与研学活动作为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为师生们搭建了一个与顶尖作曲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平台,使大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及当代音乐创作的前沿动态,对学院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普及音乐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撰稿:燕飞
一审:高见
二审:吴晓勇
三审:邓琦
202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