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评论家于庆新先生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

作者:2025/04/08 11:12

41日下午2日下午著名音乐评论家、原《人民音乐》副主编、高级编审于庆新先生邀为我校音乐学院师生题为音乐文论写作漫谈学术讲座。讲座由音乐学院院长吴晓勇教授主持,音乐学部分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的开始,于庆新先生介绍了《人民音乐》杂志的办刊特色并分析了《人民音乐》来稿数量甚多但采用率较低的原因,指出“理论匮乏”“选题不当”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因。

讲座中,于庆新先生结合自己多年音乐评论、审稿与编辑经验,从“选题”“写作”和“学术道德与学风”三个方面,以丰富案例与生动事实讲解了论文写作的诸多问题。关于选题,于先生认为,正确的选题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前提,作者向刊物投稿,首先要了解其办刊宗旨,这是准确把握论文选题的前提。他结合《人民音乐》办刊宗旨,分别就“创作评论”“表演艺术”“民族音乐”“当代音乐家”“音教园地”“书林漫步”等栏目来稿选题不当的常见问题与用稿要求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于先生指出,选题要有“新意”。他以部分栏目的录用稿件为例,从“新问题”“新观点”“新角度”等方面阐释了“新意”的内涵,总结出求新“六要”,并对“如何有新意”作了深入探讨。关于写作,于先生结合大量论文实例,就“作品评论”“民族音乐”“乐海钩沉”“述评、评述与综述”“表演艺术”“书林漫步”“音乐学探索”“音乐会评论”“当代音乐家”等栏目的文章写作要求作了详细而精彩的解读,并对文风和写作规范作了具体讲解。关于学术道德与学风,于先生指出,在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娱乐至死、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当前学术界存在抄袭、代笔、卖稿、买稿等学术腐败现象,这是对严谨治学者的严重干扰和不公。他呼吁大家要以缪天瑞、钱仁康、于润洋等前辈学者为楷模,“刻苦治学,抵御诱惑”“严谨治学,杜绝腐败”。

讲座的最后,于先生对在座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一一解答。本次讲座不仅让师生们对《人民音乐》这一音乐类核心期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提升师生们的论文写作水平与科研能力提供了重要帮助

于庆新1966年6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学科理论专业,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79年6月调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先后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人民音乐》编委、编审,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新加坡华乐团咨询员(艺术顾问)等。在《人民音乐》长期主持“创作评论”及“专稿”栏目,发起并主持了“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回顾与反思”及“王洛宾与西部民歌版权归属”等重大问题系列讨论。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上发表音乐评论等各类文章一百余篇。出版了《华乐世纪行——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文集》(编著)。出任《华乐大典·二胡卷》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编发的《张曙纪念文集》《吕骥纪念选集》执行主编,国家文化部编发的《施光南纪念全集》副主编。出任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发的大型丛书《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40卷)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当代作曲家曲库》评审委员会委员。2004-2007年,作为发起人,完成了马思聪夫妇骨灰回国安葬工作。发起并组织了1989年首届 “ART杯”中国乐器(琵琶、二胡、筝)国际比赛及2001-2003年三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国际比赛,出任秘书长。出任美国第一、二、三届“飞扬杯”民族乐器国际比赛和第一、二届“洛杉矶·国际华乐大赛”评委。在2013、2017年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乐种展演比赛”“第18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2014年“欢乐春节-优秀管弦乐作品征集”、2016 年“青少年题材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2018年“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2023年6月“全国民族器乐展演”等活动中担任评委。2009年起,先后在各音乐学院、高校音乐院系、省音乐家协会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举办“音乐评论写作”“创作动态”等专题讲座二百余场。


供稿:音乐学院

一审:孙良茗

二审:吴晓勇

三审:邓琦


版权所有 ©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
方山校区: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邮编:211171